老人血壓標準 控制在「這數值」













YOUR LINK HERE:


http://youtube.com/watch?v=p5gYobBcR2I



2024年1月8日 • 台灣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高血壓,傳聞年紀愈大,血壓標準值可以跟著放寬、容許較高的血壓,這是真的嗎?無論何種情況,血壓控制在標準範圍內就沒問題嗎? • 70多歲李太太最近量測血壓大約都在148/85mmHg,她看網路流傳,70歲以上女性高血壓的標準是收縮壓156mmHg以上,因此放心不少。不僅網路傳聞這樣說,過去一段時間,美國國家防治高血壓聯席委員會治療指引(JNC8)也曾建議,6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,服藥控制血壓的目標為150/90mmHg。 • 如此看來,年紀愈大,高血壓的容許值可以較寬鬆? • ▲血壓130/80mmHg以下,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四分之一 • 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王宗道醫師說:「從全球的研究顯示,年長者血壓目標完全沒有理由放鬆,他們因為降血壓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下降完全不低於年輕人,甚至更多。」 • 王宗道解釋,2014年,JNC8將服藥控制血壓的目標訂為小於150/90mmHg,是因為儘管觀察性研究發現,血壓愈高,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愈高,卻缺乏大型降血壓研究證實對年長者降到140/90mmHg以下能真正降低風險。而此指引一出,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反而增加。 • 後來,在美國執行的SPRINT(收縮壓介入試驗)研究發現,即使年長,收縮壓控制在小於130mmHg,相較於控制在130-150mmHg,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仍可大幅降低四分之一,隨即於2017年更新指引,將標準下修至130/80mmHg。 • 這是西方、白種人的研究,那麼在華人地區也適用嗎? • 王宗道的團隊與中國針對華人地區進行大型降血壓目標STEP研究,將60-80歲的高血壓患者分成2組,透過服藥方式,1組人的收縮壓控制在110-130mmHg,1組在130-150mmHg。 • 結果發現,前者的受試者未來發生心肌梗塞、腦中風等心血管事件的機率,相較於後者下降了26%,再次證實,高血壓患者將血壓控制在小於130/80mmHg,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有較好的效果。這項研究也於今年8月底刊登於全球醫界排名第一的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》。 • ▲個人化血壓治療原則,用藥後舒服、不須忍耐副作用 • 台灣心臟內科洪惠風醫師也表示,雖然年紀愈大,血壓容易上升,但不表示年紀大,血壓就「該」高。而且,血壓高也不是老化的必然現象,如果平時注重保養,身體沒有退化、血管硬化,年紀大不必然血壓就會高。 • 但高血壓患者若吃了藥、收縮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,卻感到頭暈、不舒服,還是要勉強維持在這個標準以下嗎? • 王宗道指出,臨床上,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是病人吃了藥,不該有任何不適,雖然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已全面修正血壓目標為控制在130/80mmHg以下,但假設病人原本收縮壓160mmHg,靠藥物降到140mmHg卻感到不舒服、無法忍受,就該放鬆標準,允許血壓高一點,並找出背後原因,對症處理。 • 他解釋,有研究發現,有些人血壓降愈低,死亡風險愈高,例如病人可能兩側頸動脈嚴重狹窄,需要較高的壓力將血流輸送至腦部;如果血壓勉強控制在一個標準,腦部卻血流不足,反而增加風險,這時便應適時放寬病人的血壓標準,「吃血壓藥基本上是要讓人很舒服,而不是忍耐副作用在吃藥,這就是個人化治療。」 • ▲4大原因易造成血壓忽高忽低,先找出血壓波動的模式 • 不過,沒有高血壓,或者血壓沒有超出標準值太多、卻時常忽高忽低,這樣好嗎? • 洪惠風表示,大多數時候血壓都是起起伏伏,臨床上,收縮壓在20-30mmHg的範圍內變化都還可以接受,但如果在穩定狀況下量血壓,收縮壓變化可從90達到170mmHg,顯然就有問題。 • 造成血壓忽高忽低的因素非常多,醫師通常會先找出病人的血壓起伏是否有固定模式,有些人清晨時血壓特別高、有些人在下午、有些人則在晚上。大抵來說,造成血壓忽高忽低有以下幾個因素: • 1.藥效減退:例如上午吃血壓藥,到了晚上或隔天清晨藥效不足,可以考慮調整服藥時間或改用長效藥。有些人晚上血壓高,也可能是白天吃的血壓藥,到了晚上藥效已減退。 • 2.藥物影響:例如感冒藥、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、類固醇藥物、某些生物製劑、抗血管增生藥物等,都容易造成血壓上升。某些治療攝護腺肥大症狀的藥物則容易造成姿態性低血壓。 • 3.神經病變疾病:常見如糖尿病、巴金森氏症、洗腎病人等,容易併發交感神經病變,產生姿勢性低血壓,平躺時血壓較高,站起時血壓降很低,導致頭暈、容易跌倒。 • 4.情緒、飲食作息影響:例如「白袍高血壓」,病人到醫院看病因為緊張,產生暫時性的血壓上升;或者固定在下午血壓才上升,而且只有週間星期一~五才會下午血壓高,可能是受到工作、情緒影響,睡個午覺就有機會改善。其他像是喝熱湯、洗完澡、運動、天氣冷、打疫苗等,都有可能造成血壓明顯起伏。 • ▲長期血壓起伏恐是血管硬化,中風、心肌梗塞風險高 • 王宗道提醒,雖然血壓平均值控制在理想範圍、避免過高相當重要,但如果長期血壓忽高忽低也要找出原因,因為血壓起起伏伏反映的是血管硬化、失去彈性,無法適當調節擴張或收縮,將來發生心肌梗塞、中風、甚至死亡的風險也較高。 • 此外,基礎血壓值控制在理想範圍也能避免波動幅度過大。例如一個收縮壓120mmHg的人和收縮壓180mmHg的人,假設情緒影響造成血壓波動幅度20%,這時平常血壓180mmHg的人可能就飆升到216mmHg,而平常血壓120mmHg的人則微幅上升至144mmHg,甚至血壓高的人波動百分比還會更高。這也是為何醫師多數時候更重視病人的平均值,甚於偶爾的血壓起伏。 • 更多其他精彩話題內容:https://scalloped-capybara-acc.notion...
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








Content Report
Youtor.org / YTube video Downloader © 2025

created by www.youtor.org